隆庆中兴休息的云

第946章 宗禄干系天下安(第2页)

 朱载坖很清楚,根本原因不是宗禄的多少问题,而是老朱家的这个宗室政策就不可能长期维持,一方面宗室的人口急剧增加,而藩王们还要大量圈占土地,朝廷根本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加的宗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朱载坖现在要求内阁想办法处理此事。清丈王府的庄田,有法理的依据,从洪武到嘉靖,都多次要求各处王府不许置买田地,霸占民业,祖训当中也有明文规定,从清丈田亩的法理依据来说,除了皇帝赐予的土地之外,其他的田产都不允许拥有的。

 所以朱载坖要求清丈田亩,将各个王府侵占的土地,着地方州府予以清查,朝廷也会向州县派出巡按御史予以巡察。但是接下来的问题肯定就是宗禄问题,各个王府肯定会以宗禄问题要挟朝廷,而朝廷也确实在这个问题不占理,总不能一面清丈王府的庄田,一面拖欠宗禄,这有些说不过去了,朱载坖作为皇帝,也还是要点脸的。

 朱载坖对诸位阁臣们说道:“宗禄之弊由来已久,已成顽疾,朕欲为国家除此一病,还望诸位助朕。”

 面对朱载坖的要求,一众阁臣们赶紧说道:“臣等敢不从命。”

 徐阶上前说道:“陛下,世宗肃皇帝晚年,亦欲解决此事,然当然先帝病笃,无暇顾及此事,现在陛下绍圣先帝,称美事也,然宗藩之事,一动则天下皆知,陛下宜赴群臣廷议此事。”

 徐阶的想法很简单,大家集思广益,商量出一个办法来。隆庆元年过去了,现在到了隆庆二年,现在朱载坖要给朝廷制定一个计划了,当下必须要解决的肯定是清丈田亩,从苏松两府向大明的南北两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推广。

 但是朱载坖很清楚,在地方上除了士绅们,占田更加可怕的就是朱载坖的这些亲戚们,尤其是这些世袭亲王们,他们才是占有大量的田产,兼并土地的大头,而且地方官府对于他们是没办法的,藩王们扎根封地数代,权力岂是他们这些流官所能够比的,更何况他们毕竟是皇亲,即便是上奏皇帝,也多获得宽宥。

 何况现在朝廷还拖欠了大量的宗禄,底层宗室们生活困苦和亲王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要清丈田亩,藩王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高拱和杨博是极为支持此事的,因为他们的家乡山西和河南是大明藩王最多的两省,山西的晋王、代王、沈王这三位藩王占据了山西绝大部分的良田,河南也是如此。

 河南更是吓人,河南一省,分封十位亲王,河南藩王众多,甚至有一府两藩者,如河南府、卫辉府等,亲王之下的郡王、将军、中尉等宗室更是遍布全省。这些藩王们广置庄田,兼并土地,地方有司不能制止。

 这些王府的土地,除了赏赐的之外,多是奏讨的土地,诸王奏乞庄田,除奏讨闲地、河滩地外,还将魔爪伸向百姓的良田。藩王强指某处良田为荒地,或者诈称某地为百姓所占,请求皇帝赐予。在皇帝命人勘查实情时,地方官府或畏于王府势力,或与王府沆瀣一气,便把藩王想要之地指为荒地、闲田拨付藩王,造成地方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这些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在孝宗时,孝宗为人宽厚,对于自己的小舅子奏请庄田都予以准允,何况同宗的藩王们,王府庄田正是在孝宗时开始大规模扩张的,其实不止是王府庄田,外戚、勋臣、皇庄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快速膨胀起来的。

 山西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杨博等人的奏报,山西全省王府庄田就达一万五千余顷,这还是明面上的,没有被朝廷掌握的田产有多少,连杨博也说不上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可笑的情况,亲王、郡王们田连阡陌,对于朝廷的宗禄根本不在乎,而宗室中底层的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之流很多人温饱尚且不能保证,朝廷收不到税,也就无法给他们支付宗禄,王府占有的土地越多,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少,宗禄就更加不可能保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