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去朝还乡(第3页)
然而问题是,巍巍大明除了朱标,竟找不出精通商贾这类杂学之法的大才来。
饶是他李善长也对此类学问一知半解。
谨身殿内。
朱标努力平复心绪,却怎么也看不进手中奏疏。
安排刘伯温离京,朱标打心底里自然不舍。
可无奈,眼下也唯有这一个法子。
毕竟刘伯温代表的从来都不只是他一个人。
以先前自己提议抛售低价粮为例,刘伯温率先展露劝阻之意,詹同、宋濂等人见状,故而相随。
而看到这几位重臣大儒一并劝阻,朝中其他文臣即便脑子里没什么思绪,却也愿意跟着一并劝谏。
好在今日刘伯温劝阻废弃南方粮仓是在谨身殿内提出。
若是于朝会之上,朱标不用想都知道刘伯温这话刚一说完,紧接着户部李俨便要诉说国库空虚,难以维系大战。
朝中夫子也会以大明于诸国眼中乃是重礼信仁的形象,劝阻自己对待领边诸国当以教化为主。
紧接着那些没什么头脑的年轻文人便要说什么劝自己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的糊涂谏言。
朱标不愿舍弃刘伯温这个大才。
可自打从倭国回京之后,刘伯温所作所为,也着实让朱标徒增烦恼。
心绪愈发苦闷,朱标一把将手中奏疏拍在桌上。
可也时朱标抬眸的瞬间,却见常氏正怀抱雄英出现在门口。
见朱标有些烦躁,常氏顿时愣在原地,就连怀中抱着的雄英也在此刻呆呆的望着自家父皇。
“兄...兄长可是有何不悦?”
“嗯。”朱标收敛心头思绪,很是平静摇了摇头的同时,伸手便将雄英接了过来。
而看着此刻朱标逗弄雄英都要强打起精神,与朱标青梅竹马的常氏又怎能看不出端倪。
沉吟数秒后,常氏走到朱标身后一面为其松快肩膀的同时,一面柔声开口道:“兄长自倭国回京,好似与先前有些不太相同。”
“哦?”
“兄长莫怪,臣妾觉得兄长好似愈发孤僻了些。”
“回京已近三月,近百天的时日,兄长与臣妾和母后不过虽时常一同用膳。可朝中发生的大事,兄长却一次都没有提过。”
“先前兄长还为太子之时,若遇烦心琐事自会与臣妾诉说,若有棘手麻烦也会向父皇、母后倾诉。”
“可如今兄长却从来没有。”
“难不成是因父皇不在京城,兄长只觉臣妾不过区区女子,不能为兄长助力?”
看着常氏那略带委屈,极力想要为自己分担的样子。
朱标耸了耸肩,温声回道:“自然不是男女之别。”
“那便是后宫不得干政了!”常氏略带嗔色,似有些沮丧的微微垂眸。
听到这话,朱标知常氏是在故意戏言。
不过也明白常氏如此言说,乃是为了让自己宽解心神。
随即朱标回眸看向常氏,笑着说道:“父皇与母后,朕与你,并非寻常夫妻可比。”
“什么后宫不得干政,不过是打开门来对外说的。”
“你我自小一起长大,自是一体,便也没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胡话。”
待朱标说完,常氏立即将手放在朱标手背,似带有几分急切一般当即开口道:“正因夫妻一体,见兄长每日忧心却还只能埋在心底,臣妾才更觉无用,不能为兄长分担。”
看着常氏一步步引导自己,无外乎是想让自己将心中忧思明白言说。
朱标也是明白如此温情皇室,自己压根做不了那孤家寡人。
随即朱标便也不再固执,转而看向常氏开口道:“朝政繁杂,多有不顺,朕早年便同父皇理政,倒也习以为常。”
“只是眼下唯有一事,朕心中左右犹疑,不知是否欠妥。”
常氏瞪大了美眸,俨然是想听朱标继续说下去。
见状,朱标沉吟数秒,方才出声道:“朕已下旨,送刘伯温回青田老家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