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回 童年的蝉声之二:外尔(2)(第2页)
我是由姥姥带大的孩子,所以在潜意识里我从来不以很坏的标准评判别人,这是姥姥一直教诲我的做人道理,所以我就认为很可能是我的智力在理科学上很有问题。高中分科时我只好选择了文科,因为我的理科成绩实在是太差了。也许是从初二开始的物理学科对我的影响太深,以至于我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后来也只是读了个中专。现在的我倒是非常后悔,但是已经晚了。从前我总是想,我作为一个城市平民的孩子,在懵懂无知的年纪,我那没有文化的父母是给不了我有用的教诲的,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只有一个:毒打。他们异常坚定的相信古人说的那句话“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他们要的是孝子,其他的不重要,他们或许根本不需要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孝顺,是他们那个认知水平唯一的需求。所以,我长大后始终认为我的没有前途,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或许是因为我的放松,让我最终成绩下降了,这不怨别人,我也在后来人生的几十年中深刻的反省了。
不说这些了,还是进入我的主题,讲一下我在这所中学度过的青少年时光吧。那时的故事,对现在的我仍然具有无法忘怀的情结。
其实初一和初二的时光都很短暂,因为我们还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日子很普通,也很无聊,一天一天过的很平凡和简单。沈老师对我们可能的早恋防范很严,所以除了学习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但是,这对沈老师来说很有成就感,当其他老师都在头痛的谈论班上的某个男生与女生关系暧昧,沈老师从没有这种疑虑,他很自信自己的班里这些孩子们只懂得学习,其它的一概不知。
初三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们基本上都进入十五岁,只有三两个稍大一点的接近十六岁,还有两三个稍小一点的还不满十五岁。好像从升入初三开始,我们班的孩子们马上开窍了。不仅仅是学习上开了窍,全班总成绩始终在全年级排第一位置,虽然有几个像王照全、刘俊这样不爱学习的同学拖了一点后腿,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格外出色,所以我们班稳占整个初中阶段的第一名。初三时,我们班更加出色了,几乎所有学科都有同学占据第一。
沈老师自然很得意,我们班的德育和学科能这样突出当然是他的功劳。
虽然初三临近毕业了,但是每年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仍然是正常举行,不像现在的初三和高三,到了毕业考的那一年除了上课什么也不参加。扫墓我们很喜欢,因为那也是一次春游,是学生时代很少的外出活动之一,有的时候也包一场电影看。当年的课外活动很少,最多的也是在校园里踢足球和打篮球,但是有这几项爱好的同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