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终见王允(第3页)
下一刻,一个身影从后堂转入,带着爽朗的笑容直向李放而来:“这位便是写出《洛神赋》的青年才俊?果然是翩翩君子。”
看到来人李放还愣了下,出乎他的预料之外,迎面向自己走来的这个人,不仅不是一个老者,反而看上去正值壮年。
来人发色乌黑,声音洪亮,身材高大,与他印象里的王允差别巨大。
这让李放不禁怀疑,来的这个人是王允吗?
不会是他的儿子,或者后辈什么的吧?
王允是有儿子的,不过在后来的李郭之乱中,他全家被杀,王允也就此绝嗣。
来人的模样,让李放有些犹豫。
不过很快,王诚的反应告诉了李放,这就是王允,
在王允进来后,王诚躬身下拜:“家主。”
李放这才反应过来,上前拱手行礼:“晚辈拜见司徒!”
“好!好!好!”王允亲手扶起李放来,热情的拉着他的手,“伯达的文章,昨日我看过之后是夜不能寐啊!不曾想竟是这么一位少年英才,真是我大汉之福啊!”
拉着李放,王允就要把他往上首带,要与他同席而坐。
“司徒,使不得!使不得!”李放连连拒绝。
一个是不礼貌,再一个,相比男人来说,他还是更愿意任红昌待在自己身边。
推让的过程中,李放更是心里嘀咕:“这王允的手劲不小啊?”
见李放态度坚决,王允这才松手,二人分宾主落座。
重新坐下后,打量着上首的王允,李放还是有些恍惚。
得益于现代的各种电视剧,只要是塑造王允,都是把他往一个年迈的老臣去塑造,却忘了,在历史上这个时候,王允才五十四岁。
虽然在古代,平均寿命并不长,这个年龄自称老夫没有问题。
可是别忘了,王允是世家出身。
古代的平均年龄,是算上普通百姓的,民间自然少有长寿者。
要是将世家大族单拎出来,那就会发现,平均寿命估计能完爆普通人。
而且王允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汉唐之时的人,文武界限并没有多分明,有能力者,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出将入相完全是常事。
远的不说,就说王允自己,他年轻时不仅要学习经典,还要练习骑射的。
年轻时的王允担任郡主簿时,曾多次阻挠一个名叫路拂的豪强为官,因此被路拂所怨恨。
路拂此人家财万贯,家中门客多达数百人,每次出门都前呼后拥的。
可当路拂与王允在道旁相遇时,王允按剑怒斥,路拂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妄动。
后来黄巾起义时,王允被朝廷拜为豫州刺史,负责平定叛乱。
在讨伐黄巾的过程中,王允也是带领兵马,亲自大破黄巾别部的。
这份能力,自然不是寻常的文弱书生能比的。
经年习武,又养尊处优,五十多岁的王允,一副中年人的样貌,也是很正常的。
可能是李放的眼神有些过于明显了,王允奇怪的低头看了眼。
“伯达这是何意?老夫可有什么不妥?”
“哦!”李放赶忙回神,“非是司徒的原因,晚辈只是因为见到了司徒,一时有些恍惚罢了。”
“哈哈!”
王允捋着胡子,仰头哈哈一笑,然后双臂展开:“伯达可看看,我可与他人有何不同?司徒也只是凡人而已,伯达文章做的好,这圣人至理却不可放下啊。”
“圣人云......”
王允话还没说完,一旁的王诚干咳了一声,打断了他。
“嗯?”王允愣了下,然后反应了过来。
尴尬的笑了笑,他抬手对李放示意:“伯达且先用茶,今日我可要好生向你请教一番。”
“不敢,不敢。”李放谦虚的回道。
端起茶来沾了沾嘴唇,李放赶紧就放下了,他可知道,古代这茶和现代可不一样。
抬头看向王允,不等王允开口,李放就先一步进言了。
要是王允真跟他讨论什么诗词歌赋,他可就真露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