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不愿戴绿帽的赵祯
李放二人靠在窗边,看着楼下。
“你怎么想的?把你未来小舅子叫来干嘛?你是忘不了那位曹皇后?”
听李放这话,赵祯苦笑着摇了摇头:“你这张嘴啊。你们现代人说话,是不是都像你这般扎心?”
“那要看是对谁了。”李放随口回道。
“呵。”
赵祯转身靠在窗边。
“我在现代也看了不少关于那位慈圣光献皇后的故事,这样一位贤后,我有些好奇也是理所应当的吧?此女今生与我无缘,念及于此,心中不免感怀,便叫公伯来叙谈一番。”
说着,赵祯看向李放:“况且,抚慰勋贵,助其势以抗衡文官,不是你去向太宗皇帝求的建议吗?曹公伯乃曹武惠直系子孙,正是武勋之列,我亲近他也是理所当然。”
看赵祯那理直气壮的样子,李放就看出来了他的底气。
这货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帮扶勋贵,一个曹公伯,还真以为他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啊。
要是想扶持勋贵,也该去找各家的家主谈话,跟一个小辈有什么好说的?
“这货肯定还是忘不了那位曹皇后。”李放心中暗道。
想来也是,赵祯都看过后世的历史了,知晓了那位曹皇后是自己的妻子,又如何能视而不见?
哪怕在历史上赵祯其实并不怎么喜欢这位皇后。
甚至还干出了,在皇后还活着的时候,把另一个妃子以皇后之礼下葬的事。
但媳妇就是媳妇,赵祯又没有绿帽的习惯,知道了历史后,他怎能坐视曹氏再嫁他人?
所以刚才看到了曹佾之后,才会心动之余把他叫了上来。
赵祯那边发觉李放神情有异,心慌之下赶紧转移话题,省的李放再说出什么让他尴尬的话题来。
“刚才我好生想了下,分以御史话语权不是不可以,只是监管之事还要寻几个妥帖的人。若那些御史只是对我上些奏章也就罢了,可万一有人在报纸上胡言乱语,那影响可就大了。”
李放笑笑,知道他脸皮薄,也就没再多调侃他。
顺着赵祯的话题,李放开口说道:“这件事其实好办,你内廷这么多宦官呢,寻几个识文断字的人过去不就行了?实在要感觉不保险,就自己从头开始培养几个,日后换下来也就是了。”
“你是说,在宫中开学堂教育宦官?”赵祯陷入了沉思。
李放双手一摊:“反正你们大宋又没有宦官不能干政的祖训,既然能做监军,监督报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宦官是皇权的延续,你不能单纯的只记得他们历史上的恶名。”
想想历史上如任守忠、张茂则等太监的事迹,赵祯心中松动了些。
不过让太监过问这些文事,赵祯还是有些心理负担。
沉吟半晌,赵祯缓缓开口:“那暂且试行一段时间看看吧,若是无碍再行制定新规。”
“也行,你心里有数就好。”李放点点头。
然后他继续说道:“我刚才出去可给你找了个好臣子。”
看到李放脸上的笑容,赵祯总感觉有些担心,他是不是又憋着什么坏呢。
“你说的是谁?”
李放指了指身后:“吕晦叔啊。这位日后的旧党首脑,在得知你要变法后,可是满腔热血啊。”
“啊?”赵祯忍不住皱眉,“此等事,怎好轻易告诉一个少年。”
连吕夷简他都要防一手,在吕府掺点水,怎么会放心让吕公著知道变法之事。
幸好,这几日没传来什么坏消息,虽然潜伏进去的下人并没有爬到高位的,可监视吕府每日宾客往来已经足够了。
这个时代,文臣们对于私下串联还是没有太多避讳的。
不然日后欧阳修也不会写出《朋党论》这种文章,亲自将刀递给了反对派,为埋葬庆历新政添了一把土。
所以那些探子只需要每日盯着进出吕府的人就够了。
以吕夷简的地位,要谈论什么政事,肯定是别人来登他的门,只要这一点上不出问题,那就证明他可以信任。
这段时间下来,让赵祯安心的是,吕夷简并未辜负他的信任。
只是吕夷简那是老官僚了,知道轻重,可吕公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