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个开国皇帝?!(第2页)

 接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这是李明殿下的亲笔书信,托末将呈献给您。”

 这龙飞凤舞的字迹,一看就是自己亲生的。

 呼……杨氏整个人终于彻底松懈了下来。

 李世民略略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沉静地说:

 “你起来吧。”

 结束了?

 辽东之乱,真的就这么结束了?

 甚至不用朝廷出手,李明就把一切都摆平了?

 他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但在臣下面前,李世民硬是压下满肚子的问号和感叹号,十分冷峻地进行着下一步安排:

 “四地两府的兵马粮草调动不变,辽东行军道编制不撤,仍由你指挥。

 “趁高句丽内部大乱,一举攻灭之。”

 李世绩有些迟疑,还是呈上了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前线的李明殿下,似乎有不一样的想法。

 “这是殿下与高句丽摄政初步达成的停战条件,还请陛下定夺。”

 喝,臭小子真把自己当主君了?都敢不经请示,私自与敌人媾和了?

 李世民又想气又想笑。

 这做派,只能说相当“李明”了。

 “你退下吧,朕再做决断。”李世民冷静地吩咐道。

 李世绩立即拱手退下。

 李世民又转向杨氏: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朕还有些事。这几个月,你是最寝食难安的。”

 杨氏知道丈夫的心思,没有多问什么,掩笑离去,脚步轻盈得像蝴蝶一样。

 李世民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声,确认四下无人后,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澎湃,振臂低呼。

 好,很好!

 能文治,也有武功。

 能在正面战场打崩敌人,也会阴谋诡计釜底抽薪。

 而且还是顶着满朝文武的质疑,纯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扭转了占据!

 此子有乃父风范啊……

 不,岂止类父,简直青出于蓝!

 “朕若是落得此般田地……还未必能如他一般,这么快就破局。”

 李世民扪心自问,他当初创业的起点,其实是比李明在辽东要高的。

 他们老李家本就是隋朝皇族的亲戚,父皇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李世民初次登场就是为隋炀帝护驾。

 若是让他李世民落草为寇,与山匪农夫为伍……

 设身处地想,就算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能收拢人心,从零手搓出一支铁军,并与十五万正规军一争高下。

 “收拢人心,草莽初创,不甘于人下,嘶……”

 李世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怎么感觉他和杨氏生的这个幺子,颇有高祖遗风啊?

 不是唐高祖李渊。

 而是汉朝的那位太祖高皇帝……

 好

家伙,唐朝传到现在才第二代,又来一个开国皇帝可还行。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危险的想法,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这小子都敢自作主张,私自与敌酋议和了,真是目无君王。

 “嗯,罢,念在辽东与平州距离遥远,战场瞬息万变,主帅可以有临机处置之权。”

 李世民下意识地在心里给李明的僭越之举辩护,顺手打开了和约的文本。

 整份协议非常冗长,通篇都是弯弯绕绕的废话,读起来非常吃力。

 看了一遍以后,李世民满脑子都是问号。

 如果他没有理解错的话……

 李明既没让高句丽割地,也没让对方纳贡?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明明打了胜仗,连一文钱也没有薅下来?

 这么宽宏大量,这还是李明吗?

 要不是落款的签名和盖章,李世民都怀疑,这是不是高句丽细作伪造的文书了。

 “不,以这小子的尿性,不可能不向高句丽复仇,更不可能有便宜不占……”

 李世民细细地研读起了这份内容冗长繁琐的文本。

 终于,在文本的末尾、谈判双方谈到这里差不多已经精疲力竭的部分。

 李世民从蝇头小楷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李明埋下的三颗暗雷。

 用很拗口的汉字写着:

 “自由贸易、新闻自由、环境保护……”

 什么意思,有何用意?

 由于时代限制,李世民对这三条套在如今广大发展中国家头上的紧箍咒,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

 李明在这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没头没脑地塞进了这三条条款,一定没有安好心。

 这小家伙,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李世民久久思索而无所得,暂时不去纠结,拿起了李明给他写的亲笔信。

 这是自长孙延送来的求援信后,李明这小子在半年之中给老爹老娘写的第二封信。

 儿子出差在外就是这样的,跟失踪了一样,几乎不和家里主动联系。

 李世民打开信纸,坐在桌案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日头向西,华灯初上。

 在油灯下,李世民将儿子的这封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除开开头的问候、近况介绍和战争经过以外,李明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之前的辽东乱象上——

 基层放任自流、土著豪强并起、府衙沦为摆设、百姓困苦不堪。

 而这一切的根因,只有一个字:

 远。

 传个信动辄一个月起步,半年也不稀奇。

 导致朝廷对那里的统治形同虚设,除了挂个大唐的名号,与外国番邦几乎无异。

 “确实如此……”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

 辽东“大乱”,或者说,辽东事件在长安引发的“大乱”,根本上是因为通信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