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个开国皇帝?!(第3页)

 把忠臣当成贼子,把大胜当成大败,皆因如此。

 因此,李世民与李明信中的最后一段话,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如果朕在东北边疆悍然用兵,就算横扫了高句丽,又能有什么收益呢?”

 高句丽比辽东更远,森林沼泽密布,交通更为不便。

 连辽东都难以控制,实质上沦为当地门阀的统治区域,形同外国。

 那更偏远寒冷、民族更复杂的高句丽,岂不是更难以统治?

 治理当地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又要驻军又要维稳。

 更不用说要攻破高句丽的山城堡垒防线,代价更是惊人。

 成本这么高,收益却又有限。

 既不能控制当地的土人,又不能利用当地的资源。

 那鬼地方又没有多少田可种。

 “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不可怒而兴师,打高句丽,不合算……”

 李世民动摇了。

 他几乎被李明忽悠成功,决定放弃扫平高句丽的计划。

 如果李明那小子在现场,嘴角已经要勾勒出坏笑了。

 然而,你爹还是你爹。

 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在他最后一遍读完李明的书信,在略作放松以后,又再度拿起了信纸。

 这一次,是倒着读的。

 李明

的信里,充满了一大堆有理有据的说理,所以读着很是吃力。

 当李世民读到末尾时,大脑已经比较疲倦、不愿意多思考了。

 所以会很容易地接受他在末尾夹带的私货。

 但当李世民休息了一阵,以清醒地大脑,重新看一遍李明在后几段鸡贼藏着的论点时。

 他立刻就发现了李明的真实意图:

 “那小子写了一大堆,就是劝朕别打高句丽。

 “为什么?”

 毫无疑问,高句丽一定是辽东的最大威胁。

 不论朝廷能否实际控制当地,天兵扫荡之处,能保他好几年的太平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那家伙要阻止呢?

 李世民沿着这条线索不断深挖,挖到了另一个让他更为困惑不解的疑问:

 “九成宫之后,朕给他封王。

 “他哪儿都不要,就要去辽东那鬼地方,这是为了什么呢?”

 放着富庶平整、交通方便的扬州、徐州之地,他不要。

 偏偏要去那错综复杂又贫瘠的辽东。

 在身陷险境、白惹了一身骚之后,李明那厮还不吸取教训,继续作死,拦着朝廷不让打高句丽。

 这是为什么?

 “辽东、高句丽……”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在书房来回踱步。

 当他愕然抬头,他又下意识地来到了地图之前。

 “地缘,地缘,是一切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李世民拿着油灯,一寸一寸地研究着燕山之北。

 西边是大漠,东边是大海,燕山就像一道门户,卡住了华夏腹地大规模向外开拓的道路。

 而辽东,就像门户开了一道小缝,不大,却是通往东北更广袤土地的关节。

 现如今,这道关节被划归入所谓“辽东军镇”,归辽东节度使李明管辖。

 而这个节度使,在直面过高句丽的威胁以后,居然拒绝朝廷的援助,仍然要留着高句丽。

 这是什么意思……

 “不,他不是要留着高句丽……”

 看着地图,李世民豁然开朗:

 “他是要阻止朝廷染指那里!

 “他想干什么?”

 李世民觉得自己几乎抓住重点了,放下李明的书信,再次捡起那份被搁置的议和协议。

 再通读一遍,他读出了这些貌似荒诞条款的隐藏含义。

 “不要割地,是因为他觉得,新割让的土地不会交给他管理?

 “至于朝贡,更是进不了他的口袋……”

 “他难道把高句丽,当成他自己的禁脔了?!”

 至于李明塞在条约里的这三条不知所谓的条件,李世民不知道具体能产生什么作用。

 但他能猜到,这一定是李明独吞高句丽的命门。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李世民逐渐理解了一切。

 “辽东不是一国的边境,而是一国的起点?

 “他要以那里为跳板,吞并高句丽,步步向北发展?!”

 那蛮荒之地有什么好发展的……李世民下意识地生出这个疑问。

 “不,是朕一直被错误滞后的信息误导了……

 “平州都能藏着十来万人,那地方未必蛮荒……”

 能诞生一个农耕、会造长城、能凑十五万大军的高句丽。

 这说明,东北地带的自然条件是不差的。

 再加上李明那神乎其技的治理能力,未来未必不能人丁兴旺……

 “他要将大唐以外的整个东北方,都纳入统治?

 “连同高句丽、契丹、室韦、靺鞨?!”

 然后呢,一直向北,直到无人能生存的冰天雪地,去当游牧?

 “还是掉头向南,跨过燕山……”

 站在地图之前,李世民被自己儿子的谋划震惊了。

 盘踞版图的一角,开发蛮荒地区,对中原虎视眈眈……

 这幅战略构图似曾相识。

 历史上也发生几次类似的事件。

 一次是开发荆楚、问鼎有几许的楚国。

 一次是称霸西戎、最后席卷六国的暴秦。

 “那小子,那小子……”

 李世民嘴角止不住的抽搐。

 好家伙,自己还真生了一个开国的高祖?

 那

小子想开哪个国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