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没有义和团中国早就被列强瓜分”论(第3页)
西方企业原本计划在中国设立工厂、开发资源,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同时向中国输入工业产品。但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动荡,使这些投资计划纷纷搁置。例如,一些原本打算在中国投资纺织业、矿业的外国企业,因担心安全问题和投资无法收回,转而将资金投向东南亚等地。这使得中国错失了利用外资和技术提升产业水平的机会,无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义和团运动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各国商船因忌惮中国局势,减少甚至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如茶叶、生丝等积压滞销,进口的先进机器设备、工业原料等也大幅减少。这不仅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交流中被边缘化,还严重阻碍了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削弱中国国力,而非如错误观点所认为的对阻止列强瓜分有积极作用。
25. 义和团运动阻碍国内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19世纪末,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政治改革的迫切性,如戊戌变法便是一次重要尝试。然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国内政治局势急剧动荡,严重干扰了改革的正常进程。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虽看似拥护清政府,实则将清政府拖入了与列强的激烈对抗中。清政府在应对义和团和列强的双重压力下,无暇顾及政治改革的深化。原本在戊戌变法中开启的制度变革,如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改革官僚制度、发展近代工商业等举措,因义和团运动引发的混乱而停滞。
地方督抚势力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东南互保事件显示,部分地方督抚为维护地方稳定,与列强达成协议,不听从清政府统一调度。这使得清政府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政治改革失去了有力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政治改革的停滞,使中国无法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制度,无法有效整合国内资源,应对列强侵略。国家在政治上陷入混乱和分裂的边缘,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力不断衰退,根本谈不上阻止列强瓜分中国 。
26.激化中外矛盾引发更残酷报复:义和团运动中大量针对外国人、教堂及相关设施的攻击行为,极大激化了中外矛盾。列强本就觊觎中国利益,义和团的行动给了他们更堂皇的借口组成八国联军侵华。这场侵略远比以往更残酷,《辛丑条约》签订,中国需支付巨额赔款,本息合计达9.8亿两白银。巨额赔款让国家财政濒临崩溃,百姓负担极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同时,列强借此条约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铁路等关键经济命脉,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对列强的依赖加深,国家主权严重受损,中国陷入更深的半殖民地深渊,而非阻止瓜分。
27.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断层:运动期间,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致使许多与西方知识传播相关的机构被破坏。众多传教士兴办的学校被捣毁,这些学校虽有文化侵略意图,但客观上传播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以及新式教育理念。很多中国学子失去学习机会,知识传承出现断层。新式人才培养受阻,社会进步所需的人才储备无法形成,国家失去革新发展的智力支持,在面对列强时更加无力,难以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追赶,无法构建起抵御瓜分的坚实力量。
28.破坏国内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义和团抵制一切与洋有关的事物,不仅针对洋人,还包括使用洋货、学习西方技术的国人。这使得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遭受打击。许多民族企业为追求更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技术,却被义和团视为敌人。这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无法扩大规模和创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内生动力被削弱,无法为国家提供经济支撑以对抗列强经济侵略,国家在经济上更加依赖外国,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甚至瓜分中国创造了条件。
29.导致清政府决策混乱与权威受损: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在应对策略上摇摆不定。最初,部分官员主张招抚义和团以对抗列强,试图利用其力量来平衡国际局势;而后,面对列强的强大压力,又转而对义和团进行镇压。这种反复无常的决策,使得清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权威严重受损。地方督抚在面对这一混乱局面时,也出现了不同的态度,如东南互保事件,地方与中央的政令出现分歧,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中央权威的下降导致国家无法有效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的国防建设和经济改革,在列强环伺的局势下,中国失去了强有力的核心领导,难以凝聚全国力量抵御瓜分,加速了国家的衰落进程。
30. 破坏国内金融秩序与经济信用体系:义和团运动的暴力冲突致使许多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受到冲击。当时,一些与西方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因义和团的排外行动而中断,大量资金链断裂。同时,社会的不稳定使民众对金融体系失去信任,纷纷挤兑存款,导致金融机构倒闭潮。经济信用体系一旦崩溃,国内的商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进行生产和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转,也使得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受损,难以吸引外资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无力应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可能的瓜分企图。
31. 阻断中国近代化军事转型进程: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意识到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性,开始编练新军,引进西方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军事制度。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大量军事资源被用于应对国内混乱局面。原本用于军事改革的资金被挪用,军事人才的培养也因社会动荡而中断。新军的编练工作受阻,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无法正常进行。这使得中国军队在面对列强时,依然处于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的劣势。军事力量的薄弱无法为国家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无法阻止列强凭借军事优势对中国进行瓜分,让中国在国际军事对抗中更加被动。
结论
张宏良声称没有义和团中国早就被列强瓜分,这一观点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义和团运动实际上加剧了国家的衰落,非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义和团运动期间,大量盲目且无序的排外行动使社会陷入极度混乱。针对大量普通民众的攻击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无数教堂、学校、工厂被焚毁,大量无辜人员伤亡,正常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无法开展。
义和团运动还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进程。在经济上,破坏了国内经济结构与金融秩序,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遭受打击,阻断中国近代化军事转型进程,让中国失去了革新发展的机会;在文化教育方面,中断了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使知识传承出现断层,新式人才培养受阻。
而且,义和团找错攻击方向。它打着“扶清灭洋”旗号,未认清清政府腐朽本质,真正该反对的是以专制、腐败且不以法治国的清政府。其行为本质上是缺乏理性的民粹主义,打着爱国旗号却未真正维护民众根本利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反而阻碍中国进步。
张宏良作为着名的民粹主义人士,其思想一贯极端保守,他这次对义和团运动的错误解读,也是其错误思想体系的一种体现,与中国追求发展进步、开放包容的理念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