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院没有判决草甘膦致癌,更没有说转基因致癌(下)
不少人对草甘膦和转基因二者的关系存在误解,甚至一些自媒体营销号为博眼球,肆意传播不实信息,混淆大众视听。事实上,草甘膦和转基因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这一结论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历史事实支撑。
从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构成中,绝不可能含有草甘膦。草甘膦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有机磷类除草剂,它并非生物体,没有细胞结构,自然也就不存在基因。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哪怕是被想象中的“外星人技术”加持,也无法将不具备基因的草甘膦转入农作物的基因序列。
可部分自媒体却信口开河,仅仅因为草甘膦是孟山都(农业领域的重要企业)生产的,就无端臆测它与转基因技术存在必然联系,这种毫无根据的推断实在是荒谬至极。
回顾历史发展进程,在时间维度上,草甘膦和转基因作物的诞生与应用有着明显的先后顺序。早在转基因作物问世之前,草甘膦就已经在农业领域大规模使用了超过20年。它凭借高效的除草性能,为传统农业的杂草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草甘膦帮助无数农田清除杂草,保障农作物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获取。多年之后,转基因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应用于农业,培育出转基因作物。而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量的非转基因作物同样在使用草甘膦这种除草剂。例如在一些传统小麦种植区,农民为了控制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会合理使用草甘膦,这些小麦与转基因技术毫无关联,却实实在在受益于草甘膦的除草功效。
那么,草甘膦在农业中的作用原理究竟是怎样的呢?草甘膦是一种杀生型农药,它通过抑制植物体内一种名为5 - 烯醇丙酮酰莽草酸 - 3 - 磷酸合酶(epsps)的关键酶的活性,阻断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途径,从而导致植物死亡。正因如此,草甘膦对普通农作物是有害的,直接使用会对它们造成严重损害。但研究者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植物——牵牛花,它自身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不怕草甘膦。于是,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牵牛花中编码epsps酶的相关基因转入农作物,使得这些农作物获得了对草甘膦的抗性,能够在草甘膦的环境中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