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面刺君过
这个慕容暐不是别人,正是前燕的亡国之君,十岁继位,二十岁投降苻坚,国灭,被苻坚带回长安,封为新兴侯,今年三十三岁,正值壮年。
此人在位时昏聩好色,耽于享乐,是个庸碌之君,不过在位初期有慕容恪辅政,后期又有慕容评乱政,于国事上鲜有作为而已。
南下伐晋前,又被苻坚拜为平南将军,别部都督,这个别部都督,是偏师统帅的意思,也就是说江夏这一路,是苻坚早就安排好的,苻坚用人之宽仁随性,可见一斑。
至于慕容垂,是慕容暐的亲叔叔,十三岁就随其父攻打宇文鲜卑部,勇冠三军,十六岁就作为前锋统帅,攻入过高句丽王城,石虎死后河北大乱,也是慕容垂力主南下,作为前锋都督,率军打通辽西走廊,南下河北,在前燕入主中原的战争中可谓功勋卓著,此后东征西讨,几无闲暇,但其人从无败绩。
慕容暐在位期间,桓温趁慕容恪病死之际,大举北伐,前燕连战连败,几乎要迁都龙城避祸,还是慕容垂力挽狂澜,于枋头大败桓温。
到这里,慕容垂前半生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此时的太后可足浑氏与辅政大臣慕容评都十分忌惮慕容垂,二人密谋陷害,欲杀慕容垂而后快,慕容垂知道后,并没有选择先发制人,而是逃奔前秦。
慕容垂如锥处囊中,鹤立鸡群,虽然其母只是汉人妾室,但他深受其父宠爱,遭人忌惮之事也是由来已久,慕容暐的父亲慕容儁在位时,就为慕容垂改过名字,慕容垂原名慕容霸,因为打猎摔断了门牙,慕容儁便给他改名慕容[垂夬](通缺),后来又因为名应谶文,再次被改为慕容垂,一个连名字都不能自主的人。
等到苻坚见到慕容垂后,自是喜不自胜,因为扫灭前燕的最大障碍就这样没了。
以之为冠军将军,封宾都侯,至于王猛忌惮慕容垂的能力,不惜施展金刀计,也要除掉他,王猛之计虽然成功,但最后关头苻坚还是宽恕了他,并待之如初,此后十年间一直担任京兆尹,直至南下伐晋。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个时期的胡人王朝,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往往就是部族内部一两代之间,连着出现几个猛人,时机一旦到来,便能乘势而起,但往往建国一代人凋零之后,庸碌之君上位,其国又成了别家起势的养分。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不幸的王朝各有各的不幸。
但确实也有个相通的原因,便是自东汉制度性崩溃以来,这么多年,所有英雄豪杰的努力,都没有建立起新的、足以承载大一统王朝的制度,一直在人亡政息的怪圈中挣扎。
慕容垂此人,早早便名动天下,他身上的故事,这个世界的姜瑜,早就耳熟能详,这一路走来,和郑、朱二人闲聊,也多是感叹。
与之相比,姜瑜这几日的勇猛,也是相形见绌了,不过自己能跟这么一位划时代的英雄,暗地里的比较一番,也是一番乐事。
“主公,您说贵叔父就在慕容暐军中为将,为何不早早派人联络?”
姜瑜的七叔父姜成,四年前,同样在慕容暐麾下,在攻取襄阳过程中,因功擢升为宁远将军,此时应该就在江夏前线。
“早上出营时,都统提醒,我当时就派人携文书前去了,要不是都统,我都没想到。”穿越之人,与原主家人交际,总是有些莫名的怯意。
“这下好了,有您叔父在,到了江夏,总不至于一点门路也无。”
“瑜哥,就怕七将军见了你,又要考校武艺,七将军的马上功夫,我连三回合都挡不住,前两回合,还得拿这一身厚肉硬抗。”朱杆儿前后巡视一圈回来,听他们聊起姜成,凑近说道。
姜成在外为将,近几年也是聚少离多,小时候倒是常见,那时候姜成还年轻,经常教他们这些小孩子武艺。
“嘿,你我兄弟救下都统,还带了一万多人渡河,见了叔父,也有话说,不怕挨打,他要是蛮横,咱们兄弟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