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洛阳(第3页)

 “那他咋说?” 

 朱墩摸了摸脑勺,一脸可惜地说道:“他骂我不知好歹,将我赶了出来,我还想跟他过两招呢,都没来得及说出口。” 

 “哈哈哈,张将军本是前赵并州刺史张平的义子,本姓弓,你乱说话,没打你都算是好的。” 

 姜瑜回到营中,叫来杨十难,开门见山道:“杨十难,咱们是并肩杀过晋人,水里火里一起滚出来的,我也不与你啰嗦,跟不跟我走?你若不想,骠骑将军要出镇并州,我正好与张将军有些交情,可以替你说项,咱们羽林军的将士,到哪都不能被亏待了。” 

 “将军救命之恩,俺不可能不报,只是属下与军中几个袍泽,尚有家人在并州,实在难离。” 

 “这个好办,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你带上愿意跟随我的士卒,把家眷迁至天水,就在我姜氏坞堡内,会给你们划分土地。 

 还有,都统离开庙堂后,应该会去秦州,也不怕没有照应。” 

 杨十难当即下拜,回复道:“将军愿意收留俺们,俺们哪里还有不为将军效命的道理呢。” 

 “好,我这里还有一些陛下赏赐的财货,你带着路上用。” 

 杨十难再三拜谢而去。 

 如此,羽林军中经过大战洗礼的精华,已经全部掌握在姜瑜手中,如何带走,就看权公了。 

 “将军,慕容垂召集了十来个鲜卑亲贵,去他府中秘议了。” 

 高林着急来报,慕容垂此前都是离群独行,并未召集过部下,最多见见几个亲近子侄,机会来了。 

 “朱墩,你去召集三百骑军精锐,整装待命!高林,你差人将此事速报至权公府上管事!继续监视!” 

 “唯!!” 十来个鲜卑权贵,齐齐跪坐在大堂两侧,一言不发的盯着上首还在出神的慕容垂,也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些什么。 

 或许是在想,十八年前,跟随慕容恪攻破洛阳,生擒晋将的时刻吧。 

 平心而论,慕容垂这大半辈子,恐怕最舒心的就是父亲慕容皝和四兄慕容恪还在世的日子,那时候,他根本不需要考虑后背,只需要一往无前就行,天下之大,尽可去得,哪里会被一次又一次逼到走投无路呢。 

 奈何天妒英才,慕容恪智勇兼备,又极善文治,可惜四十五岁就早早病逝,大燕的国势就此急转直下,要是兄长多活二十年,偌大的北地,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 

 “兄长!要早做决断了!门外至少有两路人马在盯梢。”慕容德慌忙踏进大门,直接说道。 

 “好,我意已决,明晚渡河,回归河北!陛下那边,我自会去说,事有万一,要做两手准备,长安,对于我等只是樊笼,去不得。” 

 “先前,我已经遣人去河北鼓噪,今日晚间,已经有河北官员上奏,明日,就是最后的机会了。” 

 “吴王殿下,那关中的大燕遗民该怎么办?” 

 慕容垂话音刚落,高弼立马起身说道,慕容垂终于决定起事,他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此次特地从长安跑到洛阳,就是来劝说慕容垂。 

 他只是前燕郎中令,官不大不小,前燕亡国,跟随百官被迁至长安,见到慕容垂的第一天,他发现慕容垂虽然伤怀故国,甚至在朝堂上直接掉下眼泪,但是也难掩对前燕旧臣的嫌恶之情。 

 当天,他就为慕容垂献上复国之策,说服他切勿追究前燕旧臣的过失,哪怕罪大恶极亦应愿宥,应该千方百计地结交和慰抚前燕旧臣,把他们及其子孙作为复国的骨干,所谓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复国力量。 

 而今终于被他等到机会,可是,时势所逼,慕容垂却只能带着身边寥寥数人,逃奔河北,高弼如何能不急,慕容垂鲜卑人望所在,如此就走了,关中数万鲜卑遗民怎么办! 

 “高先生稍安勿躁,汝拳拳复国之心,我早已知之,况且先生有大恩与我,我断不会抛下先生不顾,大燕,需要您这样的忠臣。” 

 当初可足浑氏诬陷慕容垂的时候,将高弼下廷尉审问,高弼并未屈打成招,保全了慕容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