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苻丕(第2页)

 “纵然国家遭逢不幸,可那也是实打实的万余兵马,如何就轻易大败,此间蹊跷若不查实,再添兵马进去,如何能胜?” 

 苻丕不应,只起身挑出一份文书,递给石越。 

 石越一目十行,匆忙看完。 

 “慕容凤?慕容氏竟然已经与丁零人合流造反!我看这鹰扬将军也是个草包,大军在侧,丁零人就敢围困羽林军,为何不将贼人悉数斩杀,流毒至此!” 

 是权翼写给苻丕的文书,隐去截杀慕容垂的前因,只叙述了姜瑜遭遇丁零人的经过,提醒苻丕注意。 

 石越说完,压下火气,沉思起来。 

 虽然夜已深,苻丕并没有催促,他成长的年代,正是苻坚渐次俾睨天下之时,作为庶长子,自然对其父的崇拜无以复加,宽仁大度这方面,学了个十成十。 

 不说石越资历深厚,苻丕对普通士卒百姓,也不会过多苛责,都督关东三年,其他的倒也罢了,百姓安居,人心归附,他自认做的并不比叔父苻融差。 

 良久,石越缓过神来,看到苻丕还在主位默默等待,心下不安,起身致歉。 

 “臣也是一时着急,才出言不逊,还请都督恕罪。” 

 “石公关东柱石,所言俱是出于大义,孤实乃后辈,哪里会怪,还请石公勿要拘束,直言即可。” 

 “好,臣想来想去,有三策献与都督。” 

 苻丕立马来了精神,身体侧向石越,说道:“请石公言之。” 

 “所谓上策,就是杀了慕容垂!日前,都督只是不让其拜谒宗庙,他便擅自杀死亭吏,烧毁长亭,扬长而去。 

 您是一方牧守,此人敢公然抗拒您的诏令,这就是他想要造反的行迹,他为秦臣,拜谒燕国宗庙,何也? 

 慕容垂尚在燕国的时候,就曾导致国家动荡、家中不宁,等到投奔我朝,生受陛下超乎常人的恩遇,却不思报答,我看此人就是关东乱局之根源。 

 如今他手中无兵,部曲寡弱疲敝,正是袭杀此人之良机!” 

 苻丕一听要杀慕容垂,耐着性子待其说完,直接否决道:“不可,淮南之败,陛下当时众散亲离,唯独慕容垂侍卫圣躬,自愿上交兵马大权,我为陛下之子,却不能驾前尽孝,诚不敢忘此人之功也。 

 况且,陛下既然将其放归河北,我更不能忤逆君命。” 

 “慕容垂都不忠于燕国,怎么可能对我大秦尽忠!曾经,他只是个弃国弃家的亡人,陛下像对待有功之臣一样宠幸于他,他却不能铭泽誓忠。 

 再者淮水之侍卫,怎么就成了大功一件,护卫陛下,难道不是每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吗?那羽林军赵盛之,只不过差了慕容垂几日,他没有护卫之功吗,其麾下三万兵马分散诸军,可有半句怨言? 

 哪里有慕容垂这样居功自傲的忠臣呢? 

 长乐公自为陛下长子,有些事情陛下不好做,您更应该替陛下去做这些不忍之事,既忠于国,又是对陛下之大孝,有何不可为! 

 只要都督一句话,我自为之也可!” 

 石越又激动起来,在他看来,慕容垂一死,缺了这领头羊,关东这些躁动的部族,逐个击破,并不难。 

 “不行!陛下对慕容垂信重异常,区区亭吏,争吵中误伤而已,算不上什么反迹,此事断不能为,还请石公再言其余二策吧。” 

 石越一声叹息,没有了方才的劲力,继续说道:“我先说下策吧,我想上疏陛下,放弃幽冀,退守并州,还请长乐公联名。” 

 “什么?”苻丕人都傻了,这……这也太悲观了吧? 

 “石公,何至于此啊……” 

 “长夜漫漫,不知长乐公可否容臣详述?” 

 “此间只有你我二人,石公请言。”淝水大败后,关于国家大事,几乎人人都在讨论,可没有哪一个人,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石越饮了一口早已放凉的茶水,略一沉吟,缓缓开口道:“我不是国族,其实这话不是我该说的,说了亦是无用,但今夜难得有明月相伴,我不说,也憋得难受。” 

 苻丕刚要开口,石越抬手拦住,继续说道。 

 “淝水一败,我大秦可以说危在旦夕,稍不留神,就要万劫不复,眼下还未显现,只是因为,晋人还未北上,而国内这些叛逆们,也还未做好准备,到了明年,都等不到夏季,天下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