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坞堡

 随后又拿出写给母亲的问安信,检查一遍无误。 

 再次摊开信纸,开始给姜氏族长写信。 

 天水姜氏族长姜衡,早年随丞相王猛,讨伐过陇西人李俨和羌人敛岐的叛乱,后官至陇西太守,前几年因老迈致仕归乡,做了姜氏族长。 

 按辈分应该是姜瑜的祖辈,但家族大了,此人又多年在外为官,姜瑜幼时基本不曾见过。 

 加入羽林军之前,姜瑜在族中子弟里也就排个中档,因为父亲早丧,当然也不怎么受族里重视。 

 由此,二人并不亲近,最近一次见面,还是送他出征的时候,姜衡年逾古稀,是一个颇为古板严肃的人。 

 及至姜瑜做了鹰扬将军,事迹传回族中,姜瑜的母亲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上次前来之时,母亲也转达了族长姜衡的话,非常简单的三段式结构,干得不错,继续努力,有困难找族里。 

 姜瑜有了与叔父姜宇接触的经验,自然不再有意无意地疏远家族,何况现在遇到了困难,当然要依靠家族,简而言之,族里,也该爆些金币了。 

 于是乎,先是假惺惺地致歉一番,言称自己无能,没能保住从家中带出的部曲,又说自己在长安为官不易,总之拐弯抹角,整整一张大纸,字里行间都是给钱二字! 

 至于为什么不把竹纸交给族里,一来自己在族中还没有确立权威,很多事情并不方便做,二来,也就是穿越之人心底深处,对大家族的一种疏离而已。 

 交给赵鸢,一方面,他知赵鸢性格能力,也是个闲不住、爱做事、能做事的,二来,赵盛之毕竟与他同生共死过,心底里更加信任。 

 三封信件封装完毕,唤来亲卫,令其星夜出发送去秦州,长安天水,单程六百余里,信使借助沿途驿站,快马一个来回就要八九日了,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伴随着北风吹打营帐的声音,想着钱粮马匹的事情,姜瑜沉沉睡去。 

 次日,既然轻骑之事已经交代清楚,姜瑜也不多待,带着朱墩和千余士卒继续起行。 

 大战将至,他与朱墩商议后,一致认为应该加大士卒的训练强度,因此顺着关中平原北部边缘一路向东而去,准备花上两三天,绕个大圈子,再返回长安。 

 这一路,左手是山林沟壑,右手是刚刚蒙上新绿的大片平原,景色着实壮丽! 

 只是不比长安腹地,这里遍地坞堡,大多依托山势河流而建,甚至已经可以称之为稠密了,往往一个规模不大的村镇,就有坞壁包裹,行了三十余里,能容纳上千户人家的坞堡,便见了七八座。 

 姜瑜领军,远远绕过城池,于行军中练习士卒们的队列,变阵,寻机再冲杀几次。 

 及至午后,已经是进了频阳县境内,此地归冯翊郡管辖,距离慕容泓占据的华阴,其实也不远了,二百多里而已。 

 汉武帝时,将关中畿辅之地一分为三,即京兆府,左冯翊、右扶风,关中三辅之称由此而来。 

 后曹魏之时,左冯翊更名为冯翊郡,彼时关中毁坏严重,难以恢复,曹魏之重心一直在关东而已。 

 “将军,前方有一队人马,百骑左右,看装束,似乎是附近坞堡中的军马。” 

 斥候来报,姜瑜抬眼眺望,半里之外,确实有一队人马在岔路口静立不动。 

 “你们是何人?” 

 “启禀将军,吾乃石沟堡邵安民也,远观将军兵甲齐整,特来拜望。” 

 来者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关中常见的方脸长相,皮肤黝黑,一副武人打扮,身着一身皮甲,背负弓箭,头戴一顶裘皮帽,直接在马上行个抱拳礼,说话间,将自己手中长槊倒插在地上。 

 “天水姜瑜,有礼了。”姜瑜也回了一个抱拳礼。 

 邵安民听说姜瑜名号,立即下马跪拜,激动地说道:“请恕安民眼拙,不知是鹰扬将军当面,还请受我一拜。” 

 姜瑜虽然也算个五品高官,但还没到平白受人大礼的程度,也跟着下马扶起对方,说道。 

 “你我素昧平生,壮士何故行此大礼,吾也只是带军路过而已。” 

 说话间,姜瑜的亲卫已经隐隐将此人包围,与其部众隔绝开来。 

 “实不相瞒,家父便是在淮水被将军所救,年节时我前去郡中探望,父亲原原本本都与我说了,若非将军,我将无父矣,还请将军受我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