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看似科幻,实则现实(第2页)

 

比如,我要搜索一个资料:不管是去搜索引擎,还是去唤起小沙,那都需要一个交互的步骤。

 

“那如果,把这个步骤省略了呢”郝成大胆的幻想着。

 

“省略”魏书杰有些不明所以:“怎么省”

 

“就像你思考一样,从你的记忆中检索相关的信息。”郝成说道:“让整个世界的知识和数据,映射成你大脑记忆的一部分。”

 

“啊”魏书杰听明白郝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像获取自己的记忆一样获取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怎么可能!

 

“确实不可能!”郝成说道:“除非能识别人的意识,并将数据转化为人能够直接接收的意识。”

 

这一听就不是短时间内,甚至几十上百年内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郝成接着说道:“这个思维和方向,它就是一个活靶子,虽然我们做不到,但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走一步。”

 

郝成现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

 

模仿人类大脑思考,汲取记忆和灵感的过程:

 

大脑想一件事,它是这样的: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1=)(1)大脑“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题(=2)(2)

 

而现在,无界系统的操作步骤: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唤出小沙(2)通过融合感知的操作或者传统的键鼠语音等操作将这道题描述小沙(3)小沙解题(4)我通过眼睛看到了解题结果(5)

 

那么,模仿人类思考的过程,将无界系统操作步骤的(2)(3)(4)直接浓缩。

 

答案虽然无法像自己思考那样直接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但是至少直接出现在了自己的眼睛里。

 

要尽可能的节省中间的所有步骤,节省的越多,使用操作系统的逻辑就越接近人类本身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已经具体化了,”郝成总结道:“那就是,将无界系统的操作意图识别升级为用户的真实需求识别。

 

“比如,我的操作意图是打开小沙app,问一个问题。

 

“用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问的这个问题,如果拿起手机,看到的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我们的耳机等外部设备里直接播放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这和我们自己思考是不是就又接近了一步至少形势上的是的!

 

“至于我们怎么知道,用户具体的意图:一、日常使用的行为;二、突然收到的信息;三、最近想干的事情;四、其他。


“这个事儿现在是不是又能干了”

 

确实可以干了。基于以下三点:一、小沙最了解用户,尤其是在使用了硬件融合感知之后。

 

二、小沙作为全能助理,用户的所有信息它都有一份,长时间使用下去,小沙的处事逻辑会和使用它的用户趋于拟合。

 

三、小沙的智慧能力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弱于人。

 

这三点一结合,怎么就不能干呢

 

这就是属于ai的大数据啊,以小沙的能力,真的可以慢慢做到很精准。

 

而且,这还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处理问题,小沙也可以产生灵感啊!

 

什么叫灵感

 

那就是灵机一动冒出来的东西!

 

这时候,谁能说通过小沙冒出来的灵感它就不是灵感呢

 

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给自己一个新的灵感,择其靠谱者而深入研究,择其不靠谱者而直接放弃。

 

久而久之,肯定会有成果产出的!

 

原本非常科幻的一个事情,在郝成的立靶子、朝着靶子走更近一步、然后再剖析这个过程。

 

一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转化为了ai的训练问题:

 

从操作意图识别,通过用户的长期使用数据结合瞬间的信息输入,升级为用户真实意图识别。

 

而这,对于白驹科技来说,根本就不算很困难的事情,至少已经看得着眉目了。

 

就这样,无界系统的下一项更新和能力已经展现在魏书杰面前了。

 

虽然,和直接汲取记忆相比确实差了非常多,但是,原本就已经极其强大的无界系统,这不直接会变得更加强大了

 

……

 

“嘶!”魏书杰越想越震惊,越想越觉得自己狭隘了,心里也是不住的感叹:有了白驹科技,世界的进程不会都要加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