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

第56章 玄奘的佛缘征途(第2页)

 山上空气稀薄,寒风凛冽,如锋利的刀刃一般割在脸上。随行的护卫有的因高原反应,脸色惨白,体力不支,永远倒在了路上。玄奘面色凝重,口中念着佛经,为逝去的生命超度,随后带着众人继续前行。

 护卫小李喘着粗气,艰难地说:“师父,这山太难走了,咱们要不回去吧。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死在这里的。”

 玄奘坚定地说:“小李,我们既已踏上这条路,怎能半途而废?坚持下去,定能翻过此山。你看这茫茫雪山,虽艰难险阻,但也是修行的考验。每一步都在磨炼我们的意志,只要心怀信念,佛主定会护佑我们。想想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难道要功亏一篑吗?我们肩负着大唐的期望,肩负着传播佛法的重任,绝不能退缩。”

 小李听后,咬了咬牙,说道:“师父,您说得对,我一定坚持。”

 穿过雪山,他们又踏入了野兽横行的丛林。高大茂密的树木遮天蔽日,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腐叶,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巨蟒盘绕在粗壮的树干上,吐着信子;虎啸声不时从远处传来,令人胆战心惊。

 有一次,一条巨蟒突然从树上蹿下,扑向众人,护卫们迅速拔出刀剑,与巨蟒展开殊死搏斗。玄奘镇定自若,在一旁诵经祈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众人终于击退巨蟒,可也都疲惫不堪。

 护卫小张心有余悸地说:“师父,这丛林太可怕了,到处都是危险。我们真的能走出去吗?”

 玄奘安慰道:“莫怕,心存善念,佛主自会护佑我们。每一次磨难,都是修行的契机。这条巨蟒的出现,也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它让我们更加团结,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我们要把这些经历都当作是成长的磨砺。佛说,一切皆苦,苦尽方能甘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一定能走出这片丛林,完成我们的使命。”

 终于,玄奘抵达天竺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高大的佛塔直插云霄,梵音袅袅,寺内高僧云集,经卷堆积如山。寺内的建筑风格独特,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现着佛教的博大精深。

 玄奘拜在戒贤法师门下,潜心学习佛法。戒贤法师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却因前世的约定,专门为玄奘讲授《瑜伽师地论》。讲经时,戒贤法师声音微弱却饱含深情,玄奘则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字。

 课后,玄奘恭敬地请教:“师父,弟子对于书中这一章节关于心性的阐释,尚有疑惑,还望师父解惑。书中所言心性与世间万物的关联,弟子未能完全领会。”

 戒贤法师微笑着耐心解答:“此乃佛法精妙之处,心性如水,能容万物,又能映万物。你看这世间万象,皆由心识所生,心若纯净,所见皆为美好……比如,当你以一颗慈悲之心看待众生,便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这便是心性的体现。”

 玄奘听后,恍然大悟,又问道:“那在实际修行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悟心性呢?”

 戒贤法师缓缓说道:“需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觉察,不被外界的纷繁所干扰,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当你在清晨聆听鸟鸣,感受那清脆之声带来的宁静;当你在傍晚观赏落日,体会那余晖中的美好,皆是体悟心性的契机。”

 玄奘日夜苦读,不仅深入钻研佛教经典,还广泛涉猎因明学、声明学等诸多领域。在那烂陀寺的日子里,他参与了无数次佛学辩论。

 一次,寺内举办大型辩论会,一位来自其他寺院的高僧提出一个极为刁钻的论点,试图挑战那烂陀寺的权威。现场气氛紧张凝重,众人皆望向玄奘。

 玄奘不慌不忙,站起身来,目光平静而深邃,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引经据典,将对方的论点逐一剖析、击破,赢得满堂喝彩。

 对方高僧不服气地说:“你所言虽有理,但我仍觉得与佛理相悖。你对教义的解读过于片面,未能领悟佛法的真谛。”

 玄奘双手合十,说道:“佛法广大,需以智慧和慈悲去领悟,若执着于表象,恐难见真谛。您所坚持的观点,或许是被一时的偏见所蒙蔽。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佛法,就会发现其中的融通之处。比如,对于‘因果轮回’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善恶报应,而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意,它是在教导我们要敬畏生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佛法,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开始在天竺游历。他遍访佛教圣地,如菩提伽耶、鹿野苑等。

 在菩提伽耶,他于菩提树下虔诚参拜,静静感悟着千年前释迦牟尼悟道时的心境。他在树下一坐就是一整天,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悟,体会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

 在鹿野苑,他与当地的高僧大德围坐在一起,交流佛法,探讨教义的精妙之处,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又收获颇丰。

 一位当地高僧说:“我们对这一教义的理解,与你们中原佛教有所不同。在我们看来,修行更注重内心的寂静,通过冥想达到与佛的合一。”

 玄奘微笑着回应:“佛法同源,虽地域有别,但追寻真理之心相同,还望您不吝赐教。中原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本土的文化与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修行方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玄奘对佛法又有了新的感悟,他说道:“看来不同地域的佛法阐释,虽有差异,但本质都是在引导众生向善、解脱。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像中原佛教的禅宗,强调心性的顿悟,与天竺一些注重渐修的宗派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让修行者更快地领悟佛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