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

第56章 玄奘的佛缘征途(第3页)

 在游历途中,玄奘听闻了许多关于佛法的奇闻轶事。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村庄,遇到一位修行多年的苦行僧。苦行僧衣衫褴褛,却精神矍铄。

 苦行僧告诉玄奘,他曾在山洞中闭关修行,在极度的专注与虔诚中,亲眼见到了菩萨显灵。菩萨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慈悲地看着他,为他指引修行之路。玄奘听后,心中感慨万千,更加坚定了自己弘扬佛法的决心。

 苦行僧好奇地问:“法师来自大唐,那里的佛法是怎样的景象?”

 玄奘热情地介绍:“大唐佛法昌盛,信众众多,但也正因如此,各宗派阐释不同,所以我才来天竺求法。我们有庄严的寺庙,虔诚的信徒,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修行。不过,也存在一些宗派之间的争论,比如关于佛性的讨论,有的宗派认为人人皆有佛性,有的则持有不同观点。这也是我此次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苦行僧又问:“那法师觉得天竺的佛法与大唐的佛法,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玄奘思考片刻后回答:“天竺的佛法传承更为古老,有许多原典和独特的修行方法。而大唐的佛法,在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中,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阐释和修行方式。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天竺的瑜伽修行,注重身体与心灵的修炼,与大唐的坐禅等修行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特点。”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玄奘在天竺度过了十多个春秋。他的学识和品德,得到了天竺各界的高度赞誉。戒日王听闻玄奘的大名,特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佛学辩论大会。

 辩论大会在曲女城举行,场面宏大壮观,来自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齐聚一堂。会场布置得金碧辉煌,四周摆满了鲜花和香烛。

 玄奘作为论主,身着华丽的袈裟,登上高台,神色庄重。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如洪钟般在会场回荡:“贫僧立‘真唯识量’论旨,世间万物,皆由心识所变。”台下众人纷纷提出质疑,展开激烈的辩论。

 面对众多高僧的诘难,玄奘镇定自若,一一作答。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佛法的精妙之处阐述得淋漓尽致。一连数日,无人能破其论。

 众人对他的学识和智慧深感钦佩,大乘佛教尊他为“大乘天”,小乘佛教尊他为“解脱天”。

 在辩论结束后,许多高僧纷纷前来与玄奘交流,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一位年长的高僧说:“玄奘法师,您的学识和智慧让我等深感敬佩,此次辩论,让我对佛法有了新的认识。”

 玄奘微笑着回应:“佛法博大精深,我们都在不断探索与领悟的道路上。能与各位高僧交流,是我的荣幸。”

 贞观十九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踏上东归之路。归途中,他们再次穿越雪山和丛林,虽然艰难,但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坚定的信念,顺利度过重重难关。

 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朱雀门亲自迎接。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街道两旁摆满了鲜花和香案,人们纷纷跪地,向玄奘表达敬意。

 唐太宗高兴地说:“法师西行归来,实乃我大唐之幸,这些佛经必将福泽万民。朕一直期待着法师能带回真经,为大唐的佛教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玄奘恭敬地回答:“陛下圣明,此乃佛主庇佑,贫僧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此次西行,能带回真经,全靠一路上众人的帮助和佛主的指引。在高昌国,高昌王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在天竺,众多高僧大德与我交流佛法,让我受益匪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太宗又问:“法师在天竺多年,想必有许多见闻,可与朕分享。”

 玄奘于是将天竺的风土人情、佛法传承、奇闻轶事等一一向唐太宗讲述,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

 当听到玄奘讲述在沙漠中迷路又找到水源的经历时,唐太宗不禁感叹道:“法师的毅力和信念令人钦佩,这一路真是太不容易了。”

 此后,玄奘在长安的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译经工作。他带领着一众弟子,日夜翻译佛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奘的译经成果逐渐丰硕,一部部佛经在大唐流传开来,佛法的智慧如春风般吹遍各地。然而,长期的劳累与精神的高度集中,让玄奘的身体每况愈下。

 一日,在弘福寺的庭院中,玄奘坐在石凳上,望着寺内的菩提树,陷入了沉思。弟子们见师父面色憔悴,心中满是担忧。慧明轻声说道:“师父,您为译经大业日夜操劳,如今身体欠安,还望您能多保重。”

 玄奘微微摇头,目光坚定:“佛法传承,刻不容缓。我虽身体不适,但只要一息尚存,便不能停下手中之事。这些佛经承载着解脱的智慧,早一日译出,便能早一日普度众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玄奘仍坚守在译经的案前。他的眼神虽已疲惫,但每当翻开梵文经卷,眼中便会重新焕发出光芒。最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玄奘在禅房内安然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