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

第70章 唐伯虎(第2页)

 他频繁地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人往来,他们一同在山林间写生,清晨,薄雾还未散去,他们便背着画具,踏入山林,寻找最美的景致;一同在画室里切磋技艺,对着一幅画反复琢磨,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有一回,在沈周的画室中,沈周看着唐伯虎新画的山水图,说道:“伯虎,你这画笔墨已有大成,但这构图,我觉得还可再斟酌。”

 唐伯虎虚心请教:“沈先生,还请您指点一二。”

 沈周拿起画笔,在画上轻轻勾勒,边画边说:“此处留白过多,可添些远山,增加层次感。”唐伯虎恍然大悟,连声道谢。

 唐伯虎的绘画风格逐渐成熟,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南宋院体派的工整细腻,又融入了文人画的飘逸意境。《落霞孤鹜图》便是他那段时间的杰作,远处的山峦在夕阳余晖中若隐若现,孤鹜在水面上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整幅画充满了诗意与空灵,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他的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更是细腻入微。为了画好人物的神态,他常常在街头观察往来的女子,将她们的姿态、神情默默记在心中。他会在热闹的集市一角,静静地观察那些挑着担子的村姑,或是在茶楼窗边,看着富家小姐的一颦一笑。

 《王蜀宫妓图》中,四位宫妓姿态各异,服饰华丽,眉眼间的神情仿佛诉说着她们的哀怨与寂寞,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他精湛的技艺与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洞察。

 花鸟画则以水墨写意为主,《古槎鸜鹆图》里,古槎苍劲,鸜鹆灵动,尽显自然之趣,让人不禁感叹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独特表达。

 在书法上,唐伯虎博采众长,他整日在书房中临摹晋唐名家的书法作品,从王羲之的飘逸流畅,到颜真卿的端庄雄浑,他都悉心钻研,汲取精华。

 文徵明来访时,看到唐伯虎的书法练习,称赞道:“伯虎,你这书法日渐精进,已然有了自己的风骨。”

 唐伯虎摇摇头,“文兄过奖了,我还需继续努力,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练习,他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行书七律二十一首》,字体飘逸流畅,笔画间既有灵动之美,又不失端庄稳重,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他的才情与心境,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学创作也是唐伯虎的一大擅长。他的诗作通俗易懂,常常运用俚语、俗语,却能将深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桃花坞的桃花庵中,他写下了那首着名的《桃花庵歌》。那时的桃花庵,桃花盛开,花瓣飘落,唐伯虎坐在庵中,饮酒赋诗,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融入到诗句之中。

 好友来访,读到这首诗,惊叹道:“伯虎,你这诗写得妙啊,把这桃花庵的生活写得如此惬意,让人好生羡慕。”

 唐伯虎笑着说:“这桃花庵便是我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我能远离尘世喧嚣,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的游记、题画诗、感怀诗等,也都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他会在游历山水后,写下对山川美景的赞叹,“山川壮丽入吾眼,笔墨随心绘自然”;会在欣赏自己画作时,题上一首小诗,表达创作时的心境,“画中自有乾坤在,笔底能生万象春”;会在感怀人生时,用简洁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感慨,“人生如梦岁月匆,笑看风云意自雄”,后人将他的着作辑录为《唐伯虎集》《六如居士全集》等。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唐伯虎心中满是伤痛。25岁左右时,他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父母、妻子、妹妹相继离世。那段日子,他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望着天空发呆。曾经热闹的家,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他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

 祝枝山来看望他,安慰道:“伯虎,逝者已逝,你还需保重自己,他们若泉下有知,也不愿看到你如此消沉。”

 唐伯虎眼中含泪,“枝山,我怎能不难过,至亲之人皆离我而去,我感觉自己仿佛失去了所有。”他会在深夜中突然惊醒,想起父母的教诲、妻子的温柔、妹妹的欢笑,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