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番外一:赵姬与嫪毐之乱(第3页)
然而,嬴政对吕不韦的态度始终有些微妙。一方面,他承认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吕不韦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早年扶持嬴政登上王位,还是在秦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另一方面,嬴政又对吕不韦与赵姬的过往以及嫪毐之乱中吕不韦的责任耿耿于怀。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嬴政在对待吕不韦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
一天,嬴政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国事,话题不知不觉间转到了吕不韦身上。一位大臣进谏道:“王上,吕不韦虽有功劳,但他与太后、嫪毐之事,实乃秦国之耻。如今他虽已收敛,但难保不会再生事端,不如将其彻底铲除,以绝后患。”
嬴政听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秦轩站在一旁,见状说道:“王上,吕不韦在秦国根基深厚,若贸然铲除,恐会引起朝堂动荡。且他如今已有所收敛,又在为秦国经济发展出力,不如暂且留他一命,观其日后表现。”嬴政微微点头,觉得秦轩所言有理,此事便暂时搁置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吕不韦得知朝堂上的这番议论后,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他深知自己的处境愈发艰难,于是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以挽回嬴政对自己的信任。吕不韦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写了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巨着,书中融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试图为秦国的治理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呈献给嬴政,并附上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表达了自己对秦国的忠心以及希望嬴政能够采纳书中治国理念的愿望。嬴政收到《吕氏春秋》后,认真研读了一番,对书中的一些观点颇为赞赏,但他并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国继续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统一六国的战争。嬴政任命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等将领,率领秦军向各国发起进攻。在这个过程中,秦轩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为秦军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使得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
而吕不韦,虽然不再参与核心决策,但他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秦军提供物资支持和情报收集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各国的商业网络,收集了大量关于各国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为秦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国纷纷陷入了困境。韩王软弱无能,率先向秦国投降;赵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杀害了名将李牧,导致赵国军队战斗力锐减,最终被秦国所灭;魏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面对秦国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毙;楚王骄傲自大,不听劝谏,在秦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国破家亡;燕王胆小怕事,为了苟延残喘,竟然派人刺杀嬴政,结果激怒了秦国,遭到了秦国的疯狂报复,燕国也随之灭亡。
只剩下齐国,在秦国的统一大势面前,显得孤立无援。齐王建昏庸无能,长期奉行“事秦谨”的政策,对秦国的野心视而不见。当秦国灭掉其他五国后,齐国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嬴政派王贲率领秦军进攻齐国,齐军毫无准备,一触即溃。齐王建无奈之下,只好向秦国投降,齐国宣告灭亡。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他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嫪毐之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嬴政的人生轨迹和秦国的命运。这场叛乱让嬴政更加坚定了统一六国的决心,也让他明白了权力的残酷和无情。而吕不韦,在这场叛乱以及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角色。他的命运随着秦国的发展起伏跌宕,最终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与秦国的辉煌与荣耀、纷争与变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