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8章 藩臣异心难分说(八)(第2页)
由此大明和高丽的关系急转直下,李仁任等亲元势力膨胀,崔莹秉权后又有攻辽企图,洪武二十年,大明在辽东设置铁岭卫,激起了两国在辽东边界上的冲突,高丽国王停用洪武年号,恢复元朝冠服,命令崔莹、李成桂率军进攻辽东,李成桂认为不能和大明开战,于是发动兵变,弑君杀臣,先后立辛昌、 王瑶为王,李成桂掌控高丽大权。
在李成桂自立之后,一直采取依附大明的政策,但是太祖皇帝对于高丽四位国王连续被废被弑及李成桂在边界挑起的事端极为厌恶,虽然李成桂一再请求大明册封,但是终太祖一朝,对于朝鲜都是极为冷淡的。
太祖在给李成桂的诏书中明确说道:“为昔高丽陪臣李仁任之嗣某,今名某者,今观李某所为,似非奉帝命主生民者,彼若肆侮不已,问罪之师,在所必举!”
李成桂当时就上疏辩驳了,李成桂在给太祖皇帝的奏疏中说道:“臣于仁任,本非一李。自臣与闻国政,将仁任所为不法,一皆正之,反为其党所恶,至有尹彝、李初逃赴上国,妄构是非,尚赖陛下之明,已伏厥罪。然其党与,潜伏中外,忌臣所为,至今纷纷不己。”
但是太祖并不相信李成桂的说法,还是相信尹彝、李初的说法,并且通过皇明祖训将李成桂的出身问题及弑杀高丽四王的问题确定下来,这就造成了朝鲜的所谓宗系辩诬的问题。
同时,成祖当时准许改正的承诺和《大明一统志》的更改成为后来朝鲜围绕《大明会典》辨诬的依据和明证, 常被朝鲜使臣在辨诬奏文中提及。这就让大明君臣确实是很为难了,一面是太祖万世不易的皇明祖训,一面是成祖的上谕,确实是让后世的君臣难办,他们都相信后人的智慧,但是现在应该怎么办?
朱载坖很清楚,看起来这是朝鲜王室的所谓宗系问题,但是实际上是朝鲜的正统性问题。现在由于年深日久,李成桂的出身问题和他弑君的问题已经纠缠在一起了,这事得难点就在于,李成桂的篡位确实存在弑君行为,而李仁任也曾弑君,所以这也是太祖愿意相信李成桂乃其子的原因,若两者有其一成立的话,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另一方面也是事实的印象,这对于朝鲜王室来说是难以接受的。